提起焦国标,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那个靠煤油灯苦读、寒门逆袭的学者形象,而是一连串令人咋舌的极端言论。从公开发表诗歌美化侵略战争,到课堂上为西方强权开脱,再到抛出分裂祖国的主张,这位曾经备受期待的知识分子,为何会走向与国家和民族背道而驰之路?这背后,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选择,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: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究竟应如何坚守?
采访中,一位北大老校友直言:“焦老师最初也是我们仰望的人物。可惜后来思想变了味。”正如他所说,焦国标成长于河南杞县贫困农家,自小吃尽苦头,却凭着一股韧劲考入名校、跻身学界高位。按理说,这样的人生本该成为激励无数青年奋进的榜样。然而,在关键时刻,他却选择站在国家利益对立面,不仅公开支持外来干涉,还提出将中国“一分为七”的荒唐建议。这种做法,让不少同行和学生都难以接受。
据编辑部实地走访了解到,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,他写下《致美国兵》,称美军侵略是“人类文明脚步”,甚至表示“来生当美国兵”。而早在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遇袭事件发生时,他就在课堂上替西方辩解,说误炸合理。这些话让在场学生气愤不已,有人当场反驳:“作为中国人怎么能这样?”最终学校作出了辞退决定。
此事并未让他反思自身,相反被辞退后更变本加厉。他赴美宣讲所谓“新闻自由”,回国后又批评国内政策。有人翻出旧账质问:巴勒斯坦平民遭受伤害时,你还会赞美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吗?网友调侃,“卖字没人买账,是不是活该?”
其实,从某种意义上讲,每一个社会精英都是时代风气的一面镜子。当个别人沉迷于西方价值观,把盲目崇拜当成理想,就容易丧失独立判断力。有专家分析认为,中国知识分子的根基应该扎在中华文化土壤里。如果没有文化自信,再高学历也可能沦为空壳。“读书读傻了”这句玩笑话,道出了多少人的无奈。
采访另一位高校教师,她坦言:“我们的年轻人需要更多正面的引导。不能只看见国外月亮圆,更要看到自己家园有多温暖。”她建议,高校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。同时,对于类似极端观点,要有科学辨析能力,不给错误声音提供舞台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如果一个寒门学者可以逆袭,却忘记了初心和担当,只剩下对外来力量的盲目追随,这样的人还能赢得尊重吗?对此你怎么看?
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,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#热点观察家#
涨8配资-按天配资平台-最新股票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